图为随州市曾都区万店镇落天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鸟瞰图。 (本报记者 徐 斌 通讯员 靳云山摄) 随州网讯 本报记者 陈晓林 张 清 “咱全家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昨日,在广水市杨寨镇杨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卢资舟高兴地对记者说。该安置点共有49户贫困户117人搬进新家,是随州市首个“交钥匙”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今年,我市更多像卢资舟一样的困难群众将搬进新居过冬。从市扶贫办获悉,今年,我市省定搬迁任务为1219户4158人,全市上下自我加压,超额完成目标,实际可搬迁2463户5253人,预计本月底前搬迁群众可以全部入住。 坚持用民生情怀做好精准扶贫,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小康随州建设,正成为全市上下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12月14日上午,冬日的薄雾随着太阳的升起渐渐散去,随县尚市镇星申村油用牡丹基地内,3组村民杜林清和其他十多位村民正忙着栽植油茶、牡丹等苗木。“油茶基地落户以来,我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全村有30多户80多名贫困人口常年在油茶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杜林清笑着说。 星申村地处尚市镇东北部,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是典型的耕地资源短缺、集体经济匮乏的贫困村。在市审计局、档案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引进湖北神农丰源国际农业开发公司,流转村里闲置荒山4300多亩建设油用牡丹基地;积极争取项目,建成两个50KW光伏发电站,开辟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州全域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有省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28个;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26个、贫困人口18.5万人,贫困发生率9.3%。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我市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十大工程”为抓手,聚焦“六个精准”,扎实推进脱贫“十项行动”。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立下军令状:确保到2018年实现1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在全省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随州全面打响!全市上下周密部署、压实工作责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路径。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易地搬迁、开展培训转移、加强教育扶贫、加大医疗救助、低保政策兜底、引导电商扶贫、创新光伏扶贫、试点构树扶贫、基础设施助推扶贫等全面推进,随州广袤的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伏扶贫:随州模式的精彩演绎 在星申村,村党支部书记汪培成自村光伏发电站开建以来,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一看。蓝色的光伏板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承载着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两座电站已发电8万多度,7万余元电费已打到村集体账上,有了资金来源,我们带领村民致富谋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汪培成说。像星申村这样的光伏电站在随州还有很多。 随州属国家三类资源丰富地区,湖北一级可利用区。同时,经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光伏组件等完整产业链条。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效结合,转化为发展优势、造福于更多的贫困人口?我市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在126个省级和73个县级贫困村新建5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一个个村光伏电站,摇身变成了一个个“银行”,为村集体脱贫和贫困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来随调研时称赞,随州是湖北光伏扶贫第一市。全省光伏扶贫现场推进会在随州召开,将“随州模式”推向了全省。黄冈、孝感、江西九江等地考察团纷纷来随州学习 “取经”。 针对贫困户,我市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贫困户入股分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目前,首批8.3万千瓦项目即将开建。 光伏扶贫的成功实践为我市精准扶贫脱贫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借鉴。结合随州实际,我市还试点构树扶贫,引进浙江金桑公司,积极探索“构树种植+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三大基地同步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构树产业扶贫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试种1000多亩,随州成为全省构树产业扶贫试点市,可望成为又一个“随州经验”。 创新发展:幸福随州的行动路径 今年开春后,广水十里办事处向荣村村民刘政友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外出打工,他拿出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在应山南门新汽车站附近开了一家小餐馆,当起了老板。“多亏了市劳动就业局帮我办理小额无息担保贷款,估计今年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刘政友说。如今,在广水市,像刘政友这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从随州市人社部门获悉,五年来,我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1亿元,扶持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1.2万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8.8万人,其中参加创业培训1.3万人。 “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3元,年均分别增长11.2%、13.1%。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施“三民”工程、城乡网格化管理、“三调联动”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随州要坚定不移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特色突破,力争建成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两个“千亿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城融合,建设幸福城市。 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十大工程”,我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并结合部门实际,迅速行动;进展情况每周一通报,做到清单在手、责任上肩。 “专汽之都”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不断放大,品种、销售、出口、技术,均居全国第一,专汽产业阔步迈向“千亿元”目标;“一湖两岸”风光不断延伸,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能力指数随州排名第43,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眼下,随州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