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讯 随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包东流 编者按:敢为人先、克难奋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务实亲民的炎帝精神是炎黄子孙的强大精神支柱。从建设“品质随州”到“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新战略,炎帝精神正在融入炎帝故里子孙的精神血脉,成为推动随州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弘扬和传承炎帝精神,激发品质随州建设的奋进力量,我市在己亥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前开展“炎帝精神·随州故事”主题演讲比赛。本报从100余名演讲者讲述的故事中攫取一二,以飨读者。 人文初祖,功业煌煌。洪荒时代,炎帝带领人们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 文明之光穿透蛮荒黑夜,炎帝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 今日,随州人民传承了始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建设品质随州,谱写新时代随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点燃“联产承包”星星之火 1980年春耕时节,淅河镇挑水村村民方青善大胆试水,与大队签订了3年合同,承包河边3亩荒坡。“当时他家八口人,穷得揭不开锅。”当地60多岁的村民孙玉涛对此记忆犹新。 当年7月,时任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到长岭公社检查工作,看到方青善田里齐人高的芝麻长势喜人,常东昌连说:“搞得好搞得好,这可是一个好典型。” 当晚,随行的干部吴江宗,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了新闻稿《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 “稿件是讲‘包产户’的,怎么能发呢?会惹祸的啊!”同行的干部忧心忡忡。 “为什么不能发?惹什么大祸?”常东昌反问道。 “要不把‘包产户’改个说法?”有人建议道。 “事实就是这样,你说怎么改?”常东昌语气坚定。 当年7月30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此稿,并配发题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的编后,引起广泛讨论、争议。常东昌顶住了巨大压力。 当年秋收,方青善的3亩承包地收入达785元,除按合同上交外,自家收入了445元。 当年年底,《湖北日报》又在二版刊登消息《包产户方青善超产增收传喜讯,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再次走访表示祝贺》。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随州人敢为天下先。挑水村的这一大胆尝试,点燃了湖北联产承包的星星之火。
小镇菇香 不见小镇小,只闻香菇香。从偏远山镇到中国香菇第一镇,随县三里岗镇靠的是什么?是一批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农业专家和企业家。来自三里岗镇中心学校的黄静讲述了这个山镇在蜕变历程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带领弟子罗信昌、吕作舟等人到三里岗镇美满大队(即现在的杨家棚村)木瓜园,将其作为全国第一个香菇良种选育及人工栽培段木香菇生产基地。 在杨教授的带领下,香菇段木栽培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当年,杨家棚村香菇收入20多万元,在人们心中播下星星之火,让这个“三里一道岗,连年闹饥荒”的贫困乡镇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计划经济时代,香菇只能由外贸局进行出口,收购价格低。“直接运到广州,一斤可以多赚8元。”胆大的雷于国成为“敢于吃螃蟹的人”。1981年,15岁的他收购了16斤香菇,用蛇皮袋提到广州,一下赚了1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国家工作人员近4个月的收入。 在雷于国的带动下,三里岗镇提袋下广州卖香菇的人与日俱增。 就这样,随州香菇从偏僻山镇三里岗,走向了广州,再漂洋过海到国外,走向了国际大市场,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康庄大道。 小香菇沟通大世界。现如今,三里岗镇香菇加工企业超过200余家,香菇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菇产业的发展从早期的提篮小卖、以街为市到深购远销、市场交易,进而发展到精深加工、出口创汇“三级跳”,已形成配套完整的香菇产业体系,香菇产业跻身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
我是路标!跟我走! 扎根公路养护一线整整28个春秋!来自公路部门基层员工李静讲述了湖北省劳动模范何宗刚的故事。 2016年的夏天,半月内三轮强降雨袭击随州,天仿佛被撕开了个口子:中雨!大雨!暴雨!随州大地洪灾肆虐。 7月1日,曾都区洛阳镇突然山洪暴发。受强降雨的浸泡,山体滑坡6000多立方,汹涌的洪水咆哮而下,冲毁路桥,冲垮民房,卷走财物,800多名群众被困!等待紧急救援! 接到灾情命令,曾都路面养护队队长、共产党员何宗刚迅速组织抢险队伍赶到洛阳镇。 目之所及,一片汪洋,大家都傻眼了。若不是有两排行道树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谁也想不到这里还有一条主干道。别说汽车,就是装载机也不敢贸然下水。 怎么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50岁的何宗刚把绳子往腰上一系,说:“我去探路。”大伙儿纷纷拦他:“太危险了!” 何宗刚急了:“路不通,人出不来,物资进不去,还怎么救人?不能再等了!” 说完他一步跨进水中,摸清水情后,高举一只手臂大声喊到:“可以过!”“把我当路标,跟我走!” 暴雨中,何宗刚的身影朦朦胧胧,看不真切;装载机激起的水浪把他冲得东倒西歪,几沉几浮。只有他高高举着的手臂是清晰的,像一只路标,不停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这是路标,更是共产党人在灾难面前敢为人先、冲锋在前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