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突飞猛进,梦幻般的变化,让人幸福如蜜。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童年的梦想在这个山村里放飞,连做梦都没逾越过能眺望邻村的那座山,没想过我能走出那座山,去外面的世界当一名工人,成为一名有工作的人,更没想过我会做一名城市人,住楼房、开汽车。 那时候总以为那两间低矮潮湿的土坯屋子,就是我的世界,我一生的屋。 两间九步檩的正屋,一间横屋,居住着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妹五人。每到雨季,黑乎乎的地面,光脚踏上去,感觉是踩着泥鳅一样光光滑滑,屋顶黑黑的檩子上,瓦砾上吊着一个个蜘蛛网,长着黑霉,屋内除了两口亮瓦拚命往室内挤点光亮,室内一片漆黑。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之后,母亲下决心搬家。 多雨的季节,本来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屋子里到处都放着接漏子的盆子,滴滴答答,每到这样的时候,母亲一脸愁容。 那个夜晚,闪电像疯了一样在天空中耍着威风,暴雨倾泻而下,山洪像一头发怒的野兽,疯狂地吞灭村庄、田野。母亲像抱母鸡一样,用手臂紧紧地护着五个孩子。水位慢慢退去后,留下一屋厚厚的泥巴和浪渣,屋内一片狼藉。母亲看着这牛栏不如的家,恨恨地说:“搬家,不然我们一家连命都没得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时逢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我们湾子在经历了无数次洪水洗礼后,被大队定为新农村改造的范围,三家集体重建,选址在老屋后半山腰里的一个黄土洼里。 工程建设是土坯墙,就是用几块寸把厚,两三米长的两块栎树木板和一块半米宽的木板,做成一个框架,叫做墙板(现在称为架模)。然后在黄土里拌一些稻草做筋,装进墙板里,两个强壮的男劳动力用榔头将其锤得结结实实,一墙板一般分三层夯实,就这样一墙板一墙板地磊起。整栋房子,都是人力堆积而成。 经过父老乡亲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母亲没日没夜地拎茶送水、好酒好菜地招待,那栋坐落在半山腰的五间十步檩的正屋,两间偏山屋,在那个时代可谓宏伟而气派的房屋终于落成。哥哥找人做了当时最时髦的钢筋窗户,屋前屋后做一米多高的水泥墙裙,可谓是当地最时髦的“别墅”。父亲从外地回来,总喜欢像观察一件艺术品一样,笑眯眯地屋前屋后转几圈。哥哥则喜欢站在场子边上,喜滋滋地看着整栋屋子像是怎么也看不够。 在我少年的脑海里,总以为这屋子就是天堂,这山,这水,这村庄,这屋子就是我未来的世界。 上高中后,我走出了这座屋子,我带侄女离开这座屋子,当工人我告别了这座屋子,结婚后脱离了这座屋子。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老公在小镇买了两间十步檩的平房,改造成四个半间,屋顶用芦席搭个挡灰的顶棚,两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客厅,屋后有一个小院落。那时候小镇还只有一条窄窄的街道,一个山边小企业,能在街上买房的人少之又少,我幸运地成了小镇居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曾以为这就是我永远的住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前街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一幢幢耸立,随着腰包慢慢鼓起,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建楼房的想法在心里蠢蠢欲动。 1998年春,我们相约四家人,在小镇前街征了一块地,开始实现我们的楼房梦。五间三层,一家一套房,一间门面,门面后有一个小院落,院落后面一家一间小厨房,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经过几个月的建设,这年秋天,我们几家喜迁新居,住进三室两厅一厨一卫一阳的楼房里。 因为建房的劳累,因为建房后资金的拮据,因为我已如愿以偿地住进了多少人羡慕不已的“小洋楼”,我对老公说:“这辈子我们再也不用操心房子了!” 视力不好的婆婆带着姑婆来到我家,用手摸着有花的地板砖说:“这真是个稀奇,地下还有花!”公公来到我们家时说:“你们赶上好时代了,我的儿子媳妇住楼房了!”并用手在有花纹的地板上摸了又摸。 此时的我是多么满足:“我是小镇人,我住上了楼房!”我以为我会在此安逸一生。 2008年,那个“端午有雨是丰年”的盛夏,我所在的企业,因发展需要,迁址市区,3000余员工的身份也从乡镇转变到城市,市区各大小小区里,住进了小镇人,大家满心欢喜,满足而自豪地从内心发出声音:“没想到我会成为城市人!” 看着三室两厅两卫两阳一厨,设计精巧的大户型新房,我真有如梦幻般的感觉,好多时候我感觉这不是真的:“真没想到我又一次搬家,成为一个城市居民!”心底的感叹、感谢,一时间百味丛生。 我们赶上好时代了,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