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冯家园 车辆驶入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新五师纪念园,嘹亮的红歌声,迎风招展的国旗、党旗,保存完好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气息。 “红歌从早唱到晚,要把革命老区人民的精气神唱起来,把传承红色精神的气势搞起来。”纪念馆(老馆)馆长顾世国介绍道。 四年时间,顾世国让一个环境差、游人少、纪念馆亟待修缮的革命红色遗址变成了有气势、有形象、有品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纪念园周边的村民说:“他是一个干将。”
从“红人”到“寡人”,他欣然接受 来当馆长之前,顾世国是洛阳镇龚店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龚店,已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在村里,群众拥护,事好办,村里发展得也快。”他回忆。 2015年初,顾世国接到调令,到新五师纪念馆当馆长。他知道,老的纪念馆年久失修,新的纪念园尚未建成,困难颇多。他的妻子、亲戚都劝他别去,但他毅然前往,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共产党员就要服从组织安排。况且,越是条件最差、最困难的地方,越能展示工作能力和激情。” 在此之前,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李克申等对老馆进行了保护,并争取资金近千万元,基本完成了新纪念园的建设。 来到这儿,人、钱都紧缺,顾世国当起了“要钱馆长”,多方申请资金,启动了老馆修缮和新纪念园的煞尾、布展等工作。 顾世国介绍,老馆整体修缮后展现了老宅特色,又展示了红色、农耕等元素。新纪念园顺利完工,2015年9月,纪念园对外开放。 为了更好地宣讲五师历史和故事,顾世国专门培养了一批精干的讲解员。有时,他还亲自担当解说员。56间房屋的角角落落,每一件旧物件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如今,每天来此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3万人。2017年至今,已有200余万人来此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从“脏乱差”到“洁齐美”,他不懈努力 初到纪念馆,顾世国被纪念馆周边脏乱差的环境“惊”到了,垃圾乱倒,猪圈乱建,柴草乱堆,根本不像一个景区。从文明村过来的他,脑海里浮出一个字——整。 怎么整?从哪入手?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他,决定先从群众的思想着手。他召集村里的党员、老百姓开了个会,提出用三年时间让该村变成旅游村,让纪念馆成为全国示范。“当时很多人不相信,说他是在放炮(吹牛)。”村民王红清回忆。 “纪念馆不是孤立的,必须融入周边环境,让老百姓参与进来。”顾世国说。他利用晚上时间,走村串户,一晚上访三户。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向百姓们宣传了各地革命老区发展的经验,树立了大家的信心,赢得了支持。 说干就干。在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他瞒着妻子代春英从家里拿了10万元,先期启动了纪念馆周边的环境整治。拆猪圈、拆厕所、搬柴草、做花坛、修堰塘……环境一点点好转,纪念馆也有了气势。 他还帮着村里申请了中国传统村落建设项目,给村里120多户村民装上自来水,整修了李先念铜像广场……这些年,顾世国争取各项资金2000多万元,让整个景区焕然一新。 走进九口堰,房屋整齐划一,环境整洁美丽。村民史长生说:“顾馆长是个干将,兑现了当时的承诺。” 去年11月,市委书记陈瑞峰在纪念馆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时,对纪念馆的建设给予高度肯定,他说:“这是革命老区应有的面貌和形象。”
从“贫困村”到“大家富”,他为民担当 王红清在纪念馆旁边开了一家名叫“五师食堂”的农家乐,一年能有6万多元的收入。“纪念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还不错。”她笑着说。 以往,周边百姓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创收,门道少,收入低。 搞火新五师纪念园的同时,顾世国不忘帮着老百姓致富。他给群众们出主意:到纪念馆附近卖点板栗、红薯、鸡蛋等农副产品。此举让以往生活艰难的农户,在旅游旺季,每天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纪念馆前面的田里,栽种两年的猕猴桃长势不错,有的已开始挂果。今年63岁的村民刘三姐在田里锄草、管理。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流转每亩每年收入650元,打工每月赚2000多元,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 2018年,顾世国从外面引进能人,流转了纪念馆周边的260亩田地,全部种上猕猴桃,带动100多人就业。“农民增收需要产业带动,有了产业,农民就成了农工,乡村才能振兴。”他说。 得益于纪念馆旅游产业的发展,百姓自办农家乐近10家。现在,九口堰贫穷的面貌一点点在改变,老百姓奋斗致富的劲头更足。 目前,顾世国正忙着西汉古寨(罗什寺山)景区的建设,拟投资1亿元,分三期完成建设,打造古寨文化生态旅游区。新五师纪念园、千年银杏谷等景区结成联盟,成立了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共同做大洛阳镇的旅游产业,带动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旅游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