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炎帝神农故里”和“编钟古乐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下文物丰富,南北文化兼容而独具特色。 近年来,随州出土的文物先后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展览亮相,部分珍贵文物还出访丹麦、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不仅让世界认识了随州,还让世界了解了随州文化。 文物出访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是随州文博事业的创新者,又是随州文化的传播者;他是随州田野考古的探路人,又是文物保护的建设者。他在文博考古岗位上拼搏奉献了将近四十年,为随州人民守护着奇珍异宝,让随州编钟响彻大江南北,让随州文物走向五湖四海。他就是随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随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建勋。
向世界传递“随州声音” 1980年8月,黄建勋到初创不到一年的随州博物馆(当时名为随县博物馆)上班,他没想到,这一待就是近40年。 1992年,当时的随州博物馆遭遇发展瓶颈,难以为继,人心思散。黄建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到博物馆走马上任的。 黄建勋上任时,博物馆连电话费都交不起,更不用说职工工资了。 怎么办?一双双狐疑的眼睛都盯着他。 经过深思熟虑,黄建勋果断采取措施:“要让文物走出去!”他一方面调整文物展览,维护正常开放,另一方面拓宽文物外展和编钟外演新渠道,绝境求生存,创收保发展。 “当时全国各地跑,就是想让随州这些文物走出去,既能提高随州文物的影响力,又能创收保运转。”黄建勋回忆。 经过艰苦努力,随州出土文物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展览亮相,以擂鼓墩二号墓编钟为代表的随州珍贵文物,还先后出访丹麦、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意大利,备受关注与好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编钟是随州的文化名片,随州编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擦亮编钟文化名片,建设炎帝神农故里,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2016年,黄建勋组织随州博物馆与武汉音乐学院共同创编了编钟乐舞《梦回曾国》,以曾侯乙编钟组合乐器为基本建制,以曾国发展史为创意主线。“它汇聚多件音乐文物,挖掘曾随文化内涵,展示曾(随)国700年的文明史。”黄建勋介绍说,“整个演出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以物代史,史乐结合,撷取曾随历史文化长河中三个闪光点,以点带面,激活曾随历史。” 用歌舞的形式展示文物,用音乐的载体讲述历史,让历史名人讲故事,将随州编钟之乡的独特优势完美地融入现代音乐表演之中,这种新颖的陈展模式既彰显了随州的城市文化,又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沐浴历史的沧桑。 2017年7月,随州成功入选《魅力中国城》竞演,自接到赴北京参赛的通知后,黄建勋组织随州博物馆编钟乐团全体演职人员全身心投入到节目排练,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精彩、最用心的歌舞表演呈现给评委和观众。 三轮竞演,随州编钟在央视舞台大放异彩,赢得观众和投资点评团的青睐。随州也因此成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使随州的文化旅游迈上新的台阶。 黄建勋在博物馆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为随州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一个无名的小馆,经营成国家二级博物馆,在省内仅次于湖北省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量达5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随州市的知名度,使博物馆成为随州文化旅游的亮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璀璨明珠。
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不仅仅只有收藏、展陈的功能,更应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黄建勋以敏锐的眼光,在博物馆内设立了考古队,与省考古业务部门实施对接。他投入大量精力,培养考古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文物考古学术研究团队,狠抓文博考古科研水平,先后为随州争取了十余项国家大型工程考古发掘工地,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黄建勋自己也潜心深入考古研究,先后参加了随州地区三百多座古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参加全国第二、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还担任随州第三次文物普查首席专家。他先后参与编写专业著作八部,撰写考古简报及论文二十余篇,分别被武汉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和省博物馆协会列为宣讲论文,并收录于主题论文集,多篇论文获得省级奖项。 黄建勋亲自主编了《随州擂鼓墩二号墓》《随州出土文物精粹》《追回的宝藏》《礼乐汉东》等四部专著,同时参与编写了《襄樊文物普查实录》《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随州金鸡岭》《曾国青铜器》《神奇的擂鼓墩》《随州叶家山》《曾侯乙编钟》等专著。其中《随州擂鼓墩二号墓》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是随州有史以来第一部考古学报告,不仅得到国家专项科研资金资助,也受到省内外考古同行的高度评价,从而建立了随州文博考古的标尺,奠定了随州文博考古的学术地位。 曾随之谜一直是困扰考古界的一个谜题,近年来,随着曾随文化考古新发现源源不断,曾侯乙墓地与后来发现的西周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义地岗墓群等,勾勒出一条较为完整的曾随文化带,串联起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晚期700多年的曾国历史。 对此,参与多座古墓考古发掘的黄建勋经过悉心研究,在2018年发表多篇论文《从新见唐国铜器铭文再谈曾随之谜——兼谈姬姓唐国的地望问题》《曾(随)国核心区与都城变迁初探》《曾国音乐文物考古新发现》,他结合考古发现倡导提出的“曾随文化”概念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从而使“曾随文化”正式成为随州的文化符号。
守护好“历史的见证” 随州是文物大市,地下文物极其丰富,文物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11月的一天,黄建勋接到考古队工作人员的电话:“安居羊子山发现古墓,犯罪分子盗挖古墓未遂,有文物已经暴露出地面。”黄建勋一边跟上级汇报,一边赶往现场。 “当时现场有两三百村民在围观,还有犯罪分子混杂在村民中煽动,黄馆长来了后,见情况不对,大喊一声‘我是博物馆馆长,谁敢动这批文物,就从我身上踏过去’。”时任曾都区考古队队长的余四清说,“黄馆长跳进墓坑守护文物,直到公安部门赶来,连夜将这批国宝装箱运回博物馆。”这批珍贵文物最终成为新馆展览的一大亮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面对工程建设推出文物,还是犯罪分子盗挖走私文物,黄建勋总是闻讯即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把文物抢救回来,及时修复整理。 随州博物馆建馆之初只有从文化馆移交的十几件文物,黄建勋在前任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古发掘、调查采集、专人征集、有偿收购等多种形式增加馆藏文物量。截至目前,随州馆藏文物已逾万件,在全省名列前茅。尤其是随州馆藏青铜器独具特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专程来随州调研馆藏青铜器,赞誉有加。 此外,黄建勋还积极争取资金,2011年至2012年投资200万元,改造建设了叶家山出土文物整理基地和市考古研究所办公用房,彻底解决了叶家山和文峰塔墓地出土文物保护研究用房问题,为随州后续的出土文物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叶家山出土文物全部留在随州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条件。 市博物馆原设计为一主馆四翼馆,建设新馆时因资金有限,仅建成一主馆两翼馆。随着近年考古新发现,如随州安居羊子山墓地、淅河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文峰塔墓地等,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却因无展览厅而闲置库房。为了丰富提升展览内容,更好地为免费开放和随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黄建勋多方请示,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建言献策并被采纳。2013年5月18日开工建设,2016年顺利竣工,2018年布展开放,市民反响强烈。一主四翼让随州博物馆又上了一层新台阶,成为随州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随州是由县级市发展起来的,各项事业经费都很紧缺,为了发展随州文博考古事业,黄建勋上跑北京,下奔武汉,先后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达两千余万元,为随州文博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十载春秋,从青葱少年到年过半百,黄建勋选择将一生奉献给文博事业,致力延续随州的历史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