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千古绝唱曾侯乙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9-4 08:20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2396
千古绝唱曾侯乙
——擂鼓墩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之一
   曾侯乙编钟等文物的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穿越2400多年的历史时空,编钟不仅仍能发出天籁之音,且仍发挥着国之重器的作用。而以曾随的相对弱小,在战国诸侯争霸、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一代曾侯,如何在强楚迅速扩张的处境中,积累并发展了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的局面?
 
穿越时空的国之重器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弘的一套编钟,并被专家称为 “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
    我们无法想像,在曾侯乙的宫廷中,当时的编钟演奏是一个怎样恢弘的场面。而仅仅在曾侯乙墓庞大的中室乐宫中,这套编钟的亮相,就给人以无比的震撼。这套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 钟共65件组成的编钟,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而且,编钟出土时绝大多数钟体,井然有序地悬挂于编钟架上,在已发掘出的数以万计的先秦墓葬中,仅此一例,不能不说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奇迹。
    在这套“千年不倒”的“编钟王”上,还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为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据此,说曾侯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顶级发烧友,当不为过。他将自己对音乐的酷爱,从生前延伸到身后,使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得以领略先人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品味穿越时空的历史信息。
    曾侯乙编钟,无疑是当时曾随的国之重器,而且,也是我们今天的国之瑰宝、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自然不会轻易示人。这套编钟出土之后,仅仅演奏过三次。
    第一次演奏,是在编钟出土当年的1978年建军节那一天。这第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解放军驻随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乐曲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礼堂内一片寂静,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编钟演奏的成功,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惊叹于这穿越两千多年的旷世奇响。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这是曾侯乙编钟原件的第二场演奏音乐会。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这是曾侯乙编钟原件的第三场演奏。
    但随着演奏的增加,受击较多的钟,尤其是下层的几个大钟,其正鼓部表面黑色的氧化膜渐渐被击去,黄白色的原铜露了出来。
    为了保护国宝,自1979年3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5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迄今为止,全国有曾侯乙全套复制编钟4套,一套在我们随州,每天为游客表演。另两套在湖北省博物馆,和原件在一起。还有一套则远达台湾鸿禧美术馆。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曾经先后在德国、瑞士、美国、丹麦、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巡展,但都是只见其形而难闻其声。
 
重见天日的音乐宫殿
    就是这么一个藏着无数国宝的千年古墓,却差一点儿被炸毁。
    考古工作者谭维四、邵学海、郭德维及郝勤建、杨济铭等人的叙述,为我们再现了30多年前的惊人发现。
    1977年9月,驻扎在擂鼓墩的解放军某空军雷达修理所,因扩建厂房,开山炸石,平整土地。施工过程中,在东团坡红色砂岩的山冈上,发现了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泥土。泥土下方,还有人工铺砌的大石板。
    很快,考古工作者赶到现场。根据原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谭维四回忆,随着探孔越打越多,墓坑的范围也越来越清楚,当人们终于找到木椁的边缘,所有人都惊呆了——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有220多平方米;木椁保存完好,规模有190多平方米……这样大的木椁墓在全国尚属首例。
    同时,工作人员还发现墓的中部有一个直径0.8米的盗洞,人们的心都悬了起来:“十墓九空”的悲剧会再次重演吗?
    1978年5月17日凌晨,大墓揭开。随着重型吊车的轰鸣,第一块椁板离开了墓穴。令人惊讶的是,椁板下存满了混浊的泥水。
    据考古学家分析,这座墓穴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水面保持在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因此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随着抽水机低沉的声音,一个罕见的地下宫殿呈现在大家面前,15000多件珍贵文物让人眼花缭乱。
    从大墓豪华的规格可以判断,墓主为一国之君。
    东椁室置放主棺,主棺分内外两层,全部彩绘。主棺的东边有8具陪葬棺,西边门洞旁有一具殉狗棺。
    墓中许多青铜器上都有 “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兵器上则有“曾侯乙之走戈”、“曾侯乙之用戈”的铭文。据统计,凡铭记“曾侯乙”三字的器物有200多件。尤其是墓中出土的编钟里,有一件 钟,被悬挂于编钟架的正中,上面的铭文明确记载了是楚惠王赠予曾侯乙。上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
    随葬规模庞大的乐器中,钟磬铭文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编钟是我国北方考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乐器,但曾侯乙墓的编钟却创下了多项记录: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
    此前,出土编钟最多的,一是建国前发掘的河南辉县琉璃阁60号墓,二是建国后发掘的安徽寿县蔡侯墓,分别出土各类钟29件。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多达65件,比前两次发现的总和还多。
    这套编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重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重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重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
    据检测,曾侯乙编钟音质良好,发音相当准确。而且整体不啻是东周时期造型艺术的巨构,气势壮丽恢弘,其秩序感与局部繁丽的装饰相契,犹如一部动人心魄的交响乐章。
 
世有盟誓的曾楚友好
    但墓主人“曾侯乙”却史籍无载。幸有楚惠王赠予曾侯乙的 钟上有铭文:“隹(惟)王五十又六祀……楚王荖(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其永口寺用享。”表明此器是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送给曾侯乙的。曾侯乙墓埋葬的时间当在这一年或稍晚。
    楚惠王为什么要赠送曾随国君如此的重器呢?此时的曾随与楚的关系如何?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在他给曾侯乙赠送 钟的次年去世。他是楚昭王之子,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得以迅速复苏,重又走上争霸行列。越国灭吴后,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楚国趁机扩张至泗水一带。灭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并借机向宋国进攻,由“楚地千里”扩张至“楚地五千里”。
    威震四野的楚国国君,在接到了曾国的讣告之后,专门为曾侯乙制作了一套宗彝,作为祭奠的仪礼,让曾侯乙永远享用,这该是何等的礼遇?
    随国最后一次见于史籍记载,是在《春秋》经文中的鲁哀公元年 (公元前494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西晋杜预注:“随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吴之入楚,昭王奔随,随人免之,楚卒复国,楚人怀之,使列于诸侯,故得见经。”
    公元前494年,尚是楚昭王在位期间,距离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奔随只过去了12年,以楚昭王 “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的至诚感动与报恩心理,与随结盟,共同行动,并以强楚善待相对弱小的曾随,当不在话下。
    5年后(公元前489),昭王病重去世,惠王继位。在其父去世56年、在“昭王奔随”之后73年,楚惠王以专门制作的 钟送给曾侯乙,不仅是为了报答曾随的救父、救楚之恩,也透露出春秋战国年代诸侯争霸,重诺守信、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致胜之道。
    《史记·楚世家》记载:昭王病重……推让自己的大弟公子申做楚王,公子申不答应。又推让二弟公子结,结也不答应。于是又推让三弟公子闾,三弟曾推辞五次,最后,才答应做楚王。楚军将要与吴军交战,庚寅这一天,昭王在军中逝世。子闾说:“昭王病重时,放弃让自己的儿子即位,却推让大臣们做王,我所以答应昭王,是用来宽慰昭王的心意的,当今昭王逝世,我怎么敢忘记君王的一片好心呢?”于是与子西、子綦商量,秘密派出军队堵塞道路,迎接昭王的儿子章,拥立他为王,这便是惠王。
    兄弟相让为王,赢得兄弟及臣子们的一片忠心。而一则广为流传的“楚惠王吞蛭愈积血”典故,也显示了楚惠王是如何“仁”而待人治国的:惠王吃饭时,发现酸菜中有一水蛭,考虑到斥责御膳房侍官,而不治其罪,是废了法度而威信不立,斥责而诛之,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唯恐左右发现,遂吞之。后来,水蛭从楚惠王大便中排出,而他久患心腹之积血的病也随之而愈。
    糊涂如将蚂蟥做进酸菜的厨子,楚惠王也不忍加罚;而对于有救父救楚之恩的曾随,惠王自然是尊重有加了。
    据遗骸检测,曾侯乙在世约42或45年,与楚惠王相比,自然是不幸英年早逝。但曾侯乙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其先祖信守诺言,积下了救楚的大德;幸运的是,他也遇到同样信守诺言、知恩图报的楚惠王,使他得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汉阳诸姬”尽灭而曾随独存的环境中,得到了一方宁静,有国力、有心思铸就了一座辉煌的音乐殿堂。
    而正是这极为难得的两种幸运,成就了曾侯乙的千古绝唱。
(责任编辑:挺远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