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陶制。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 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出师、征战、宴会、庆典、祭祀、祝盟,都要演奏编钟。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它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钟鸣鼎食、钟鼓之乐、金声玉振”。同时,还可以祈安送福、教化育人,故而编钟又称和钟。而且又是君王馈赠的礼乐重器。 据《管子·五型篇》载:“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代表黄帝的权力。 在古代设有大司乐,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以教化育人为目的。凡以祭、以享、以祀,要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要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要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要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要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要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凡乐,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徽,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琴瑟,《云门》之舞。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琴瑟,《咸池》之舞。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徽,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凡乐事,大祭祀,宿悬,奏之。王出入,则奏《王夏》;乃出入,则奏《肆夏》;牲出入,则奏《昭夏》;大射,王出入,奏《王夏》;及射,奏《驺虞》。王大食,皆奏钟鼓。王师大献,则奏恺乐。凡射,王,奏《驺虞》;诸修,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凡军之夜三蟚,皆鼓。
《周礼·乡饮酒礼》载:“设席于堂廉,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而坐。相者东西坐,遂授瑟。士歌《鹿鸣》、《四秋》、《皇皇者华》。歌后,主人献工。士左瑟。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在奏和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彩蘩》、《采蘋》。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才结束。宾出,奏《陔》。是一套很严格复杂的过程。 《乡射礼》中载:“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皆左何瑟,西鼓,执越,内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阶,北面东上。工坐。相者坐授瑟,笙入,立于悬中,西面。合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宾兴,乐正命奏《陔》。宾散出阶,再作《陔》。《燕礼》中载:席工于西防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小臣纳工,工四人,二瑟。小臣左何瑟,面鼓,执越,内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阶,北面东上坐。小臣坐授瑟,工歌《鹿鸣》、《四秋》、《皇皇者华》。公又举奠觶。唯公所赐。笙入,立于悬中。奏《南陔》、《白华》、《华黍》。间歌《鲡》,笙《由仪》;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大射》载:乐人宿悬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镈,皆南陈。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镈,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磬西纮。 就席,席工于西阶上,少东。小臣纳工,工六人,四瑟。小乐正从之,升自西阶,北面东上。坐授瑟。小乐正立于西阶东。歌《鹿鸣》,三终。管《就宫》三终。 奏《狸首》,以射,三耦卒射。宾待于物公乐作而后就物。《郊特牲》载:诸侯之宫悬,而祭以白牡,击玉磬,舞《大武》。《明堂位》载: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舞《大武》,舞《大夏》,集东夷之乐;南蛮之乐,夷蛮之乐于大庙。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载:凡师有钟鼓曰伐。《左传·僖公十八年》载: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作为礼器馈赠给郑伯。《左传·襄公十九年》载:季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晋侯曰:诺,公还,及卫,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礼也。意思是说:晋侯听了季武子的话,作了一套钟磬献于成公之庙,是为最高级礼器。《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人赂晋侯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绎,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原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诗》曰: 乐识君子,殿天子之邦。乐识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以此规。晋侯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始有金石之乐,礼也。这段对话既精辟又经典,表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及做人的准则。当晋侯获得郑人馈赠的最珍贵的礼物,没有忘记臣子们的功劳,以乐之半赐赠给臣子魏绛。而魏绛既虔诚又谦和地用《诗》、《书》告戒晋侯,晋侯不以国君自居,诚肯地接受魏绛的忠告,魏绛最终接纳了晋侯分赠的“金石之乐”,视为礼。 古人曾言: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产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以上所据,均已说明编钟及“钟鼓之乐”在各场合的用途和作用。 编钟发展到南北朝时,由于受到印度圆口钟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形如瓦罐的圆形钟。从此,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在保留“编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形钟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象征,多用在佛寺、钟楼,成为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在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在清代,乾隆皇帝曾用黄金铸成了一套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编钟,共有16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钟”。同时,还铸造了一套金编磬,用于朝会、宴享、祭扫大典。 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百乐之王”,击之耳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礼仪之邦,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 编钟用途十分广泛。 作者 沈献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