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章万勇
由于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及高凝状态,凡涉及以上因素的临床情况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如长期卧床、中老年血粘度高,脊柱及骨盆手术患者均为高发人群。一旦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轻者可表现为小腿局部疼痛、发热、肿胀,重者患肢高度肿胀、发热、压痛、皮肤呈蓝紫色,部分患者可并发肺栓塞,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及时诊治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相关风险。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在疏通下肢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减少静脉瓣膜功能损害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首先通过DSA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血栓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充分评估患者肺栓塞发生的风险,然后在下腔静脉放置滤网,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回心,从而降低致死性急性肺栓塞发生率。同时通过介入技术可留置溶栓导管于血栓内,进行直接溶栓治疗,由于溶栓药直接接触血栓,溶栓效果好,见效快,特别是发生在一周内新鲜血栓,可明显降低因血栓机化,血栓性静脉炎而出现的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导致下肢直立后出现肿胀的情况。另外结合介入技术,规范性抗凝、祛聚及预防血栓再形成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防止出现出血。
总之,介入医学的相关技术、血管造影诊断,滤网置入防止肺栓塞并发症,血管内置管溶栓为疏通下肢深静脉血栓开辟了全新的诊疗方法,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