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 市级劳模
真情征收
刘青松是市房产局的大忙人,一直奔走在城区的各个建设指挥部,协调房屋征收工作。1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完成了200多个项目的房屋征收任务,征收房屋面积550多万平米,搬迁厂矿、企业、单位、住户17500余户,推动了城市发展,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
采访中,记者跟随他来到汉东路征迁户,大家听说刘青松来了,纷纷掩门而入,不愿跟他有正面接触。他告诉记者,他和征收专班已来了多次,百姓要的条件与政府规定政策的距离相差太大,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自然就不受待见。
他苦笑着说,在征收熊家村房屋时,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青松进了村,百姓要吃亏,拆了我们房,让我们断了粮。
好不容易敲开了一家王姓的家门,虽然是笑脸相迎,但口中总是念叨:“你们不达到我提的条件,我坚决不签字,坚决不搬。”刘青松拉着王大哥的手说:“王大哥,政府规定的政策如此,大家都是一样的政策,我不能厚此薄彼啊,这样做人也不厚道。你家的困难我都记在心里,我会上报,尽量给予考虑。”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悉心谈话,王大哥的心结慢慢地打开了,话语中也少了几分怨言。他表示,待家人回家后,好好跟大家商量,尽快签署协议,不给刘青松拖后腿。
刘青松介绍,房屋征收不是坐堂审案,必须要深入群众中间,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总是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百姓。春风化雨,通过他的真情实意,百姓慢慢地理解了,也与他成了朋友。
他回忆,2007年左右,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城南新区的建设,需要征收1965户。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刘青松和同事们利用晚上时间到农户家中做工作。下雨天,他们穿着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漆黑的山冲里。经过刘青松和同事们的耐心解读政策,以情化人,僵持了一个多星期的征收工作开了口子,有村民同意签协议了。他们乘势而上,白加黑、五加二,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1965户房屋征收任务,为政府推动城南新区建设赢得了时间。
如今,刘青松依旧奋战在房屋征收的一线。
刘红星 省级劳模
倾心造景
园艺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美化城市的绿色使者”。在白云公园,你常常会看到一位忙碌的身影,正在为每一盆盆景精心地修剪、造型、浇水,一盆盆盆景犹如一幕幕缩小版的自然山水景致,一处处栩栩如生的植物扎景饶有趣味,一件件构思立意奇特又惟妙惟肖的根艺作品更显匠心独运,这个身影便是刘红星。
刘红星1985年到白云公园参加工作,靠着自己的勤奋,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学习文学、美学、书法、绘画、摄影,凡是对他从事盆景、根艺有帮助的书,他一本本地“啃”,认认真真地记,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他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银奖、铜奖。
盆景和根雕制作是一门高雅的艺术。然而,采挖制作的原材料——坯桩却是一个艰辛和危险的工作。每年的春冬两季,刘红星都要进山十几次,走几百里山路,爬悬崖、登峭壁,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喝点山泉溪水。
一年冬天,他和同事们在大洪山采挖一个水腊树桩时,发现峭壁长着一颗金弹子,形态十分飘逸,是制作盆景的好苗子,他不顾同事们的再三劝阻,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腰,让同事们往下面放。此时稍有不慎,他就会掉进深渊。同事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死死地拽着绳索。树桩完好地挖上来了,他的裤子撕烂了,额上划了三道血口子。
冬春进山采挖树桩,夏秋精心创作,一年四季,因为热爱,刘红星全身心都扑在了园艺上。二十多年来,刘红星亲手制作盆景成品800多件,半成品300多件,地栽养坯1000多个,根艺102件,植物扎景30多处。
由于他身怀高技,一些外地及市内人员纷纷慕名前来拜访,一广东老板欲以月薪五千元的待遇聘请他去当技术员,本市也有许多人欲出高薪聘请他去当技术指导,对此他都婉言谢绝了,以前和他共过事,参加根艺盆景培训的另外几个技工也早都下岗淘金去了,唯有他仍然坚守着这块绿色阵地,每月拿着900多元工资,默默地耕耘着。
今年,刘红星被委派到黄石,建设园博园中的随州展园,一个月才能回家两次。他始终没有怨言,坚守在异地,建设展示随州特色的园林景观。
唐勇 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与臭为舞
唐勇,随州市城市防洪排水管理处养护工,18岁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下水道养护工岗位,一干就是26年。他凭借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排水事业的热情真挚,和养护所的2名同事一起保障着全市240公里雨、污水管网,12600座检查井箅等排水设施的畅通。人们常常亲切地称他——“排水110”。
据唐勇回忆,有一次,为了清除井下堵塞物,当时情况十分危险,不时会有水自空气气囊中溢出,头顶的气囊一旦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站在路面上的同事都为他捏一把冷汗,唐勇顶住压力,艰难地在管道中匍匐前行,将堵住的垃圾一点点掏出来运出井底。
2012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正是人们欢欢喜喜喜打年货迎接新年的时候。“小十字街下水道污水漫到街上了!”一个电话,唐勇和同事们立即赶赴现场。当年冬天,哈气成冰,是随州气象史上最冷的年份之一。小十字街福沃德烤鸡店门前,从一处管网里涌出来的污水,几分钟就被冻结在路面上。
脱下棉袄,手心里哈几口暖气,唐勇掀开井盖,在同事的帮助下,纵身钻进5米深的污水深井。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大部分小区设计的都是雨污混流管网,管口直径小,管网弯曲多。一些餐馆的油污进入管网后,遇冷凝结成冰块,造成管网大面积堵塞。因管网狭窄,清掏工具派不上用场,唐勇只能用手疏通油污冰块。4个小时的鏖战,唐勇和同事们从井下清掏出一吨多的油垢和污物。等将这些“战利品”转运完毕,已是下午三点多了。
26年来,唐勇钻管网的里程数达到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半圈,清运的淤泥污物达7500多吨。
西护城河截污干管已建成投入使用四年,由于埋深于地下5米,又属城区泄洪主要管道,大部分截污干管污水横溢、严重堵塞、排水不畅,检查井和管道内沼气及其他有毒气体弥漫。每天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6点,一天几乎有6个小时在井下作业,短短14天的时间,他和队友下井作业时间高达84个小时,完成了3800米截污干管的清淤排障任务。这次是我市首次尝试深度井下管网清淤作业。
·记者 徐斌 摄·
罗智敏 市级劳模
守护安全
人们常说,城市是建筑的艺术,建筑是城市的生命。如果说钢筋混凝土是城市建筑的脊梁,隐藏在幕后的另一道脊梁就是我们的质量监督员,他们守护着城市质量与安全的生命红线,在每一座城市建筑上留下了汗水和印迹。
近几年来,我们的城市日渐扩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座座建筑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这些高楼大厦,从破土到完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身影,带着安全帽,攀爬脚手架,检测起重机,敲打承重墙……眼睛犀利地搜寻着每一个质量瑕疵和安全隐患。他就是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安全监督室主任罗智敏。
去年4月的一天,他在城区某工地检查时,发现一处塔吊的基座与第一节标准节出现了脱焊,如果继续使用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他立即要求承建方停工整改。可承建方为了保持工程进度,加之投入过大,不愿采取措施。他二话没说,在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的同时,主动为承建方想办法,邀请省级专家前来 “会诊”。在承建方的努力下,该设备生产厂家派来专家对塔吊进行了处理,经市特种设备检验所两次检验合格后,方才投入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他在建筑工地像这样共下达整改通知书1000多份,停工通知书260多份,排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160多起。正因为他知道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担任安全监督室主任3年时间里,随州建筑工地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
对于建筑市场来说,质量就是生命。“这些房子都是给老百姓住的,我们不把好关,就是对不起老百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1月,有群众举报一建筑工地不按规程操作施工。他立刻冒雨赶到工程现场认真检查,发现钢筋绑扎存在质量隐患,同时雨期混凝土浇筑也不符合质量安全施工要求。在他的耐心指导和坚持下,开发商最终放弃了轻质量、赶工期的想法,对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改。
在他的努力下,随州的建筑工程质量多次得到省、市表彰。
胡军辉 最美住建人
绿色“使者”
绿色,成为当下发展的主题之一。
胡军辉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上,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吃苦,默默无闻地为建筑节能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被人称之为“绿色‘使者’”。
他积极钻研业务知识,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抽出1个小时学习《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各种图集、规范等专业认识。6年多来,他做了5本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建立了20多个文件夹,收集的资料达40余万字。
每年都要迎接省住建厅、市住建委以及市直有关部门的10余次检查。在每次迎检工作中,他都严格对照考核细则整理软件资料。特别是全省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关系到市政府同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状是否完成。他先是提前起草专项工作汇报材料,并反复征求领导和同事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对照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评分表,一条条地梳理,一分分地争取,广泛收集平时的工作资料,并积极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沟通,充实资料。同时,查漏补缺,对那些在平时工作中确实未涉及到的,则加班加点,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作方案、规划、计划等文字材料。在上级部门检查过程中,对检查组提出的疑问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做到了软件资料不丢分。
他始终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事不推诿、无事不生非”人生信条。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工作中严守各项规章,把握原则,严守组织纪律,遇到节假日加班值班从不斤斤计较,休息时间因工作问题做到随叫随到,不讲价钱,服从领导,服从安排。
“十二五”期间,随州市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建筑节能任务,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累计建成节能建筑794万平方米,节约12.6万吨标煤。
邓勇 市先进工作者
筑路先锋
憨厚、朴实,没有多的话儿。这是邓勇给大家的第一印象。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从不喊累,埋头苦干;面对病痛的家庭,他从不叫苦,一肩承担。
面对新工作,邓勇凭借着一股韧劲,扑下身子,拜“书本”为老师。经过苦心钻研,他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从沥青灌缝机操作,到双钢轮震动压路机操作;从沥青摊铺机操作,到沥青路面铣刨机操作,3年时间,他完成了近10种机械操作知识学习。如今,邓勇已成为市政处机械管理、操作的“一把手”。
2014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解放路 (舜井大道至沿河大道段)进行刷黑,迎接寻根节。接到任务的那一刻,留给邓勇他们的时间只有45天左右。解放路,是随州城市中心,人流、车流聚集的地方。为了不影响交通,市政处决定白天停工,晚上施工。到了沥青摊铺环节,邓勇和工友们每天晚上不睡觉,连轴转。
由于没人会开压路机,邓勇一个人硬扛着。沥青石料来了,他就开着压路机来回碾压。在石料没来的间隙,他就靠在方向盘上眯瞪。为了保持兴奋,邓勇不时将身子伸出驾驶室外,用沥青石料的热气熏自己。27天中,他熬了17个通宵。
2013年7月,市政处接到了316国道曾都龚家棚段改造的任务,两个月必须拓宽、刷黑1200米的道路。期间,女儿生病住院。在女儿住院的10天里,妻子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多次希望邓勇请假回来看看。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10天里,邓勇没有去医院看女儿一眼,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一个铮铮硬汉,一肩担起了工作的责任,一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从不喊苦叫累,总是潜心地为人们修筑着平坦的道路,总是贴心地为家人编织着满满的幸福。
·记者 冯家园 摄·
王阳坤 最美住建人
光影记录
王阳坤同志是随州市知名摄影师,随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中最年轻的摄影专业人才。
为了抓取最佳的拍摄时机,把握理想的光线和角度,生动形象地记载城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沿革,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他常常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地奔波于大街小巷、高山峻岭,深入工地,登上高楼,拍摄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用镜头记录下随州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
2012年,市十字街人行天桥施工时,为了记录下天桥的每一个施工过程,他每天晚上几乎凌晨4点才回家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一直维持到人行天桥建成。几个月下来,同事都发现原本单薄的他,又黑了、又瘦了,但他从不叫累。
几分耕耘,几多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王阳坤拍摄的城市照片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评价。2008年为创建“楚天杯”制作的画册《山水园林新随州》、2011年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而制作的画册 《山水 绿荫 家园》、2013年为迎接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而制作的画册《家在随州》,都大量采用了他拍摄的照片。
为拍摄城市鸟瞰照片,他跑遍了市区的每一个制高点,几十米的高塔一般人不敢上,他毅然去攀登。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当发现理想的天气景象,就会条件反射地拿起相机出去抓拍。年关佳节是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气氛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却奔波在大街上拍摄城市夜景。
方方 最美住建人
堵漏卫士
方方,市市场站一名技术型造价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到建材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材料价格,努力为建设市场提供较为准确的价格导向。
今年,市里某大型工程项目因工程结算出现了造价纠纷,她为了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好这一工程项目的纠纷问题,迅速从科室里及造价咨询单位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召集建设各方开协调会,对工程中出现有争议的24条问题,耐心细致的解答,对模糊不清楚的问题便带领专班工作人员到施工现场勘察。由于工程量大,她和专班同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协调,最终公平公正地解决了这次的造价纠纷,纠纷各方对此次调解结果都非常满意。
她说:“工程造价,就是要公开,要廉洁,稍有一点偏颇,就会造成工程质量漏洞。”在担任造价室主任8年间,她和造价室员工经常深入建设工地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累计协调解决工程造价纠纷56起,在行业中树立了公正、文明、廉洁的良好形象。
2009年9月她怀孕期间,身体已经很笨重了,站里接到了市政府的紧急通知要对我市某工业厂房项目的工程量进行核查,她在站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和科室工作人员又下到了工地。坚持拖着笨重的身体在工地现场和科室的工作人员核查了一天,晚上回到单位还继续加班,把白天测量的尺寸核算出来,完成任务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而第二天她又准时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方方创造出的工程造价市场闭合式监管,使随州建设工程造价市场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好转。4年来她共办理了招标代理关键环节备案 243个,纠正招标公告不规范行为18起,对三家招标代理机构明知违法而进人招标程序的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
她审核办理施工合同备案902个,工程面积1088万平方米,合同造价132.94亿元。实现了施工合同备案率100%,较好地维护了参建各方的合法权益。还审核办理工程竣工结算364个,结算面积82.2万平方米,结算造价43.78亿元,实现了竣工结算备案率100%,认真把好了工程建设造价最后的关口。
在城市建筑行业,方方被称为“堵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