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关于我市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7-5 09:19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4033
钱启明
    在幅员广袤的随州大地上,历代先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传统建筑(历史建筑)为代表的灿烂物质文化。如何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传承好随州悠久历史文化,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现存建筑弥足珍贵
    数量不多,规模体量不大。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很早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境内曾有曾国、噩国、厉国、唐国、赖国、贰国等古代诸侯国,推动了城池和建筑的繁荣发展。按道理,随州境内应留下许多优秀古建筑。但因随州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居于东西交融之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损毁严重,加上长期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目前全市现存历史建筑屈指可数,除随县戴家仓屋、柯家寨,曾都区万店镇李家河与洛阳镇花屋湾,广水市千户冲、万家湾等16处传统古建筑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古建筑。即使有幸存的古建筑,也是数量少之又少,规模与体量小之又小。
    分布不均,地域特色明显。经查,我市现存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集镇和偏远山区,如随县安居镇九街十八巷、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和随县环潭镇老街部分传统民居,广水市千户冲、随县柯家寨都处在距城镇较远的山区丘陵。这些建筑虽然都是历史建筑,但建筑的外观、结构、工艺和细部处理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曾都区洛阳镇小岭冲花湾历史建筑属徽派风格,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随县草店镇柯家寨、万和镇戴家仓屋等属鄂北建筑风格,高台基、深出檐、巧构造、精装饰。
    年代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我市现存历史建筑大多为清代中、后期建筑,少量为民国时期,也有个别明代建筑,建筑年限大多在百年以上。这些建筑布局独特、构思巧妙,外观大气,历史韵味十足。如曾都区洛阳镇花屋湾古民居靠山面水,木制屋梁木墙架,青石雕花门鼓,木栅格门窗上花纹图案精美,屋檐檩子上雕龙附凤,马头墙、青砖黛瓦,建筑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凸显了丰富的随南地方建筑文化特色。每一处建筑都是社会历史与文明发展的见证,都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身临其境,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生存状况亟待改善
    自然侵蚀损坏严重。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界长期日晒风吹雨淋,特别是长时间人去楼空、无人居住,这些现存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大都岌岌可危,濒临损毁、坍塌、倾斜等绝境。随县戴家仓屋、柯家寨一些无人居住的古民居,有的是近十年才倒塌的,有的虽未倒塌但也频现墙裂椽断瓦落,随时面临倒塌险境。广水市千户冲、曾都区花屋湾等处仅存的古民居境况也差不了多少。
    人为损毁频频发生。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市城乡还保留着不少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有人在里面生活居住,加上经常性地维护保养,这些建筑大多完好无损,原汁原味。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城镇历史建筑被当作破旧房屋拆除改造,如随州城区临解放路两侧传统民居,一夜之间被拆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栋栋高楼大厦。同样,在集镇、村庄,一些农民手中有了钱之后,大动干戈,不遗余力地改善居住环境,或旧地改造,或拆旧建新,一些历史建筑要么面目全非,要么不复存在。在花屋湾、戴家仓屋等地,这类现象并不少见。
    管护修缮举步维艰。我市现存历史建筑大多分散在个人手中,少数归单位所有。因常年遭受自然侵蚀,建筑内外破损严重,屋内阴暗潮湿,卫生、排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短缺,目前多为老人居住,部分长期闲置,许多业主不愿投钱修缮维护,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因而日常管护工作比较滞后甚至停滞,多数历史建筑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修缮保护迫在眉睫
    增强保护意识。年代久远的建筑是历史的积淀,承载着地区经济、技术、文化的记忆,是不可再生或复制的珍贵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市幸存的历史建筑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亡。对此,必须引起各地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要切实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满怀保护历史建筑之责,广泛宣传群众,深入教育群众,多方动员群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历史建筑;要树立“历史建筑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历史建筑,努力培养全社会保护历史建筑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加强日常监管。历史建筑的保护重点在日常管护。应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全市性历史建筑普查专项行动,摸清全市历史建筑分布、数量、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保护形势,制订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公布保护名录,实行建档立卡,挂牌保护,责任到人。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职尽责,加强历史建筑日常巡查,严格审批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严处各类破坏历史建筑行为。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建筑进行疏导、引导和劝导管理,并进行政策资金上帮扶,鼓励和引领他们保护好历史建筑。
    加大资金投入。历史建筑的保护难点在资金,应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投融资渠道。通过申报 “传统村落”、“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等,向上争资立项;申请银行贷款;鼓励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捐赠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单位)协作、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科学保护利用,着力化解保护资金匮乏的难题。
    科学保护利用。保护是为了传承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保护是手段,传承利用是目的。无论是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座座堪称为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千千万万游客。我们要在保护好现存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搞好科学、合理利用。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景区创建、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加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动”起来,既让市内外游客了解我市悠久历史文化,又可增加我市包括历史建筑周边居民在内的旅游收入,带动和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快速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作者系市名城保护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隋意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