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仙
阅读提要 增强“钱变纸、纸变钱”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能力,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要“软件”保障,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要素通过集聚、聚合和聚变,不断加快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让优势创新资源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化学反应”,形成良好的“场效应”,促成“钱变纸、纸变钱”的良性循环。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优化全省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切实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湖北要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切实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要聚焦“转化”这个关键,瞄准我省在科技创新上的短板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痛点,既要增强“钱变纸”的科技策源能力,又要增强“纸变钱”的产业创新能力,还要优化“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建强用好高端创新平台,增强“钱变纸”的科技策源能力 “钱变纸”是将资金投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创新过程。湖北作为科教大省,“钱变纸”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至2019年,湖北省R&D经费投入从600.0亿元增加到957.9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7;全省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超过20%,持续保持全国第7、中西部第一;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定在全国第7至第8位,位列中部第一。但也应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策源能力的内涵与竞争格局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各地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大科学设施集群—创新集群—科学(技)城”4个阶段的“三级跳”。我省作为老牌科研大省,高层次、顶尖级、战略性的大平台和大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直接影响着我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我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更大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策源意味着“策动未来、科创之源”,着眼“十四五”,湖北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上仍需提速。
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光谷科学岛为核心,突破性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国家实验室,积极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湖北科技创新的核心增长极,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高地和创新人才高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性前沿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加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攻坚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完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提供技术支撑。
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为抓手,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申报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广泛开展协同创新与持续攻关,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全省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
畅通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纸变钱”的产业创新能力 “纸变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产业创新过程。“十三五”时期,湖北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科技创新取得了新成果。但与此同时,湖北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上也还存在产业高端化不够、创新主体活力不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不够等痛点。这提示我们,要增强“纸变钱”的能力,大力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让纸面的、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是把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的关键举措。要面向企业需求,建立“项目来自企业、平台建在企业、成果对接企业、人才服务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共同体。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工研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重组。通过组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服务“隐形冠军”的育成与新兴技术的熟化,为催生未来产业提供“试验床”。
围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推动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要瞄准“四大产业集群、四大重点基地”来推动“四大创新融合”,即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基地;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四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产业集群突破发展。
融入双循环,在成果转化中提升创新首位度和辐射力。对内,要进一步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集聚高端要素,带动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全面提升。发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的“两翼”雁阵效应,形成多点发力,有血有肉、梯次分布的“全域协同”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对外,做好国际创新合作的文章,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效应,双自联动,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吸纳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优化“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增强“钱变纸、纸变钱”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能力,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要“软件”保障,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湖北应抓住疫后重振的政策机遇期,用好政策“引导力”,以政策链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要素通过集聚、聚合和聚变,不断加快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让优势创新资源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化学反应”,形成良好的“场效应”,促成“钱变纸、纸变钱”的良性循环。
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彰显效能。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加速制度创新,给经费管理松绑,给项目管理放权,给科技人员减负,给人才流动清障,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改革“点火系”,把创新驱动“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人才流动、开放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走出一条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治理新路。
统筹各类人才的引育和激励,形成集聚人才的强大磁场。围绕“光芯屏端网”、5G、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探索以建设离岸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建立“楚才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居留、医疗保健、出入境等综合服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切实把“惟楚有才”的美誉变成“楚才在鄂”的人才优势,进而转化为“楚才兴鄂”的现实生产力。
创新科技金融模式,资本为创新赋能。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发挥好金融杠杆作用,形成覆盖概念验证“最初一公里”—中试—成果转化孵化—产品量产—产业发展等各个节点的科技金融支持链条,资本精准对接驱动“好点子”生根发芽。
塑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全社会注入更多创新文化内涵,让科技人员更多感受包容失败的“温度”,让全社会更多感受创新创造的“热度”,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