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3-22 15:45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2424

徐继胜

  买了一本《任蒙散文选》,书到手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目录,找到《梦里乡关》这一辑,开始读起来。
  为什么要首先读这辑散文呢?我想在任蒙先生的文字里,寻找他的乡关梦,寻找我的乡关梦,寻找千千万万人的乡关梦。
  任蒙在《我是农民的儿子》一文中写道:“很早听人说过,城里出商人,出科学家,出艺术家,而乡村仅仅出作家。”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作为散文大家,任蒙心中的故乡,在文学上给了他怎样的滋养呢?
  很多来自乡村的作家,在自己的故土,在亲人和乡亲们那里,接受的是“爱”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任蒙概莫能外。
  《我的第一个老师》写了一位丁姓奶奶,她不是作家的亲奶奶,是他亲奶奶的“闺蜜”。丁奶奶,就这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地爱上了“我”这个孙子。作家主要写了几件看似寻常的事情,却件件都很感人。其一,丁奶奶救了他的命。由于婴儿时期的任蒙体弱多病,一个雪夜,他奄奄一息,被父亲连同摇篮抛弃在门外的屋檐下。丁奶奶把他抱回来,捂暖,救活。其二,是丁奶奶把他带在身边养大。一个人偶然发一次慈悲,即使再感人,也是容易做到的。中国有句古话,生恩不如养恩重。接下来,要把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养大,丁奶奶吃了多少苦呢?在吃大锅饭的年代,为了养活这个“孙子”,丁奶奶宁愿和生产队长吵架,也要为他争取一点点清汤寡水。一直把他抚养到七岁,一个小生命长大了,不会再被死神轻易撂倒,可以奔向更大的天地了。其三,目不识丁的丁奶奶却鼓励他学文化。老实说,一个乡村老妪有这样的觉悟,是很罕见的。丁奶奶给他买了人生第一支笔,将历史上勤学苦读的故事讲给他听,她在任蒙心头播下的文化种子,不料日后长成万亩良田,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丁奶奶对于作家任蒙,颇似大堰河之于艾青。
  年轻的任蒙,从故乡走出来,他的行囊,装满了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文化启蒙,这是他能走远行稳的保证。
  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练了任蒙吃苦耐劳的品格。
  当然,如果仅仅把乡村描写成田园牧歌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打死任蒙,他也不会那样去写。在《我是农民的儿子》一文中,作家写道:六月,骄阳似火。在滚烫的水田里插禾,人们勾着腰,不停地插着,都被疲惫折磨得像一架架随时可能失去支撑的机器。各种各样粗陋的草帽无法遮挡住针芒般阳光的穿刺,似乎要把头扎进泥水的深处。每个人的手和脚都被热烫的泥水蚀得发白,皮肉松弛得起皱,有的指间开始糜烂。
  那年暑假,15岁的任蒙赶往县修水利工地参加劳动,一百多里的山路跋涉,晚上他们露宿于野林,能清晰地听到狼嚎。工地上大战通宵,因为太疲劳,任蒙在传递混凝土的高空栈桥上就地困倒,差点丧命。
  任蒙描写的自己乡村生活的这些经历,后来应《天津文学》之约,整理成一万余字的长篇散文《乡村记忆》,发表后曾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和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湘江评论》等多家报刊及大型网站转载。
  知青文学曾经一度兴盛,那些城市来的知识青年领教过乡村生活的艰辛,参与过与穷山恶水的抗争,从中涌现出一批知青作家,如张抗抗、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叶辛、阿城等等,使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演化成了自己到乡村体验生活的过程。而任蒙不同,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他在农村不是体验生活,而是他命中注定的生存经历,就是辛苦度日,过生活。
  繁重的体力耕作,其实是野蛮的,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都必须在心理上接受艰难,都必须学会吃苦。当作家,是文字的耕夫,也很艰辛,却是一种自讨的“雅活儿”,命运让任蒙以笔替代了自己手中的锄镢。任蒙的生活积累很厚实,可他不需要去刻意积累。别人是从岸上“下水”,他就是在“水中”长大,用得着去比水性的好坏吗?
  乡村生活,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成为作家提供了可能性。作家的天分和努力,使他将可能性化为现实。乡村很大,而“任蒙”很少。但是,考察一位作家和他成长的环境,不失其意义,可以理解一位作家与其乡村文化之间的血肉联系。
  乡村,曾经是我们童年的乐土,青少年时嫌弃,中年偶尔回望,老年却叶落归根。
  任蒙先生的文字表达了成千上万个乡村逃离者的心曲。正是在这种文化心态上对乡村的忠诚,使他成为一位大作家的吧。
  因为同样来自黄土地,我的父母也是不识字的农民,我认可这一点,而不是用现在的西装革履去遮盖我们的“泥腿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某种时代命题,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大的精神力量。
  任蒙先生笔下的乡村文字,也在向我们昭示广大乡村的时代变迁,启示我们思考中国乡村的未来。
(责任编辑:隋意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