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随文化,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瑰宝
——癸卯年寻根节系列述评之二
神农风
5000年历史长河中,随州地域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多次高峰。史前时期的炎帝神农文化,肇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先秦时期的曾随文化,将中国南方文化推到了新阶段,展现出中国礼乐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巅峰形态,被誉为“中国南方文化的瑰宝”。
1978年夏,随城南郊擂鼓墩。深埋地下2400年的曾侯乙墓重见天日。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震惊海内外。然而,翻开历史文献,却难以在汉东一带找到“曾国”这个诸侯国的痕迹。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左传》等史籍记得清清楚楚,随地是姬姓随国。曾国的国君怎么葬到了随国中心地带呢?
历史扑朔迷离,但考古发掘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40余年,随枣地区不断有考古新发现。从叶家山到枣树林,从郭家庙、苏家垄到义地岗、擂鼓墩,目前已发现两周时期曾国墓葬近千座,出土文物2万余件。这些出土文物,尤其是丰富的金文资料,清晰显现曾国700年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证实“曾国即随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除西周中晚期外,各个关键历史时间段的曾侯墓都有发掘,考古写就了一部曾世家。在先秦“八百诸侯”中,曾(随)国是唯一一个能利用考古材料构筑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被誉为“挖出来的诸侯国”。
西周早期,汉东之地是周王朝经营南方的战略要地。周王朝为加强对荆楚地区的控制,在汉水以东以北区域分封了包括随(曾)、鄂、唐、蔡、应、息等众多姬姓邦国。史称“汉阳诸姬”。作为“汉阳诸姬”的领头者,“汉东大国”随(曾)国承担着为周王朝镇守南方的重要使命。
随(曾)国的始封君是谁?2012年在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曾侯舆编钟铭文记述:“伯适上庸,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根据这些文字,研究者认为,曾国的始封国君是“伯适”。伯适即南宫适,西周初年著名的贤者,周文王、周武王时的重臣。叶家山曾侯犺墓出有“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铭文簋,应是墓主人曾侯犺为其父亲“南公”所作。
曾随一开始作为西周王室为遏制南方蛮夷而“空降式”分封的诸侯国,其文化自然源于周文化。西周早期叶家山墓葬中,墓地的布局、随葬器物组合和形制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此时,还比较弱小的楚国,地位远不能与曾国相提并论。西周至春秋早期,代表当时先进周文化的曾国,对楚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曾随在传承周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楚国等周边方国交流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了南北兼容的交互性文化体系。可以说,曾随文化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区杰出的代表和领跑者,是周文化影响南方地区的支柱之一,促进了长江流域融入中华主流文明的进程。直至春秋晚期以后,随着楚国的强大,曾国经历了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巨大转变,逐步沦为楚国的附庸国,文化也逐渐“楚化”,进而融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和青铜文化是曾随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各个时期的曾国墓葬中都出土大量青铜器,都有丰富的音乐文物,尤其是编钟,从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一脉相承,到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时达到巅峰。
曾随编钟采用“周原音列”,是“华夏正声”的代表。曾随礼乐文物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发展成就。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明确规定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的乐悬制度以及在不同场合应演奏的钟乐曲目。
编钟与编磬“金”“石”相配,形成“乐悬制度”。《周礼》:“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之器,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编磬三面悬挂,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为世人所惊叹。而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中发现的编钟,有侧鼓音的标识符号,通过测音,5件编钟共有10个音高,构成六声音列,这是迄今所见西周早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双音编钟。可以说,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千余年礼乐文化积累和曾国数百年传承的结果。
曾国不仅有丰富而精美的青铜器,考古发掘还显示西周初年以来,曾国就是重要的青铜冶炼加工基地。在叶家山西周早期墓中,就出土了随葬的铜锭。在苏家垄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面积与墓地同期的冶炼遗存。而曾侯乙尊盘,是目前所见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
两周时期,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阳新港下村遗址等古铜矿采冶遗址群等均已出现。商周时期,铜是列国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周灭商以后,势必要继续加强对南方铜矿资源的控制,保障资源供给线路的畅通。曾随作为周王室镇抚淮夷的诸侯国,倚靠“方城夏道”,居于“随枣孔道”,掌控“锡行金道”,是中原铜矿资源供给线路的安全守卫者。
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争雄,原在汉水以西的楚国崛起,迅速向东扩张,控制了南方铜矿资源。而此时的曾随,由于多年经略南方,也积累了雄厚的国力。于是,曾随与楚国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数度伐随(曾),最终使随(曾)臣服于楚。
楚国控制了铜矿的生产和加工,但仍然需要中原及北方的广阔市场,需要将铜料卖给周王室和诸侯国,以聚敛财富。曾随就是楚国向中原输送铜料的“中间商”。即使到战国中期,曾随仍然在楚国之侧保持着富有而繁荣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青铜技艺和礼乐文化上持续发展。
在周文化与楚文化双星并耀的年代,曾随文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正如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所说,曾随文化是当时南方文化的领跑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
当前,随州正积极推动曾随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通过申遗过程,继续深化研究、做好阐释、大力宣传,让更多中华儿女了解曾随文化,从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元一统的发展格局,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永久魅力。要以申促建、以申促变、以申提质,扩大遗产影响力,提升城市美誉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