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张顺 通讯员何伟
数九寒冬,在曾都区万店镇新世纪希望小学,严寒天气与校园建筑中透出的暖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所偏远的山区希望小学,真是处处闪烁着“希望之光”,记者看到,粉红色外墙和淡黄色立柱交相辉映的教学楼显得格外醒目,旁边一栋主体结构刚完工的学生公寓,红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教室里山里娃书声琅琅,脸上洋溢着笑容……而这些,都凝结着社会各界的爱心。
“谢谢为我们的伢儿建学校”
2012年4月20日,北京263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龙,风尘仆仆地来到万店希望小学。
李小龙先生是一位爱心人士,曾先后以个人名义向湖北省青基会捐款723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8所,连续四年资助1000名贫困小学生,资助339名女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为我省希望工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曾被湖北团省委、省青基会授予“湖北希望工程20年贡献奖”。他通过省青基会了解到万店镇希望小学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偏远小学,决定来看一看。经实地多方了解,他当即决定捐款27万元帮助该校加固和装修教学楼并新建一栋学生公寓。
这二项工程从去年暑假动工,目前教学楼完成了改造和加固装修,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公寓主体结构也已经完工。这二项工程架起了北京与万店希望小学的爱心之桥。教学楼交付使用时,李小龙先生派工程监理专程到现场验收。
听说有北京的爱心人士来为孩子们建学校,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早早的赶来了。一位老婆婆给李小龙的代表送来两双绣花鞋垫,拉着代表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来为我们的伢儿建学校!”
“我们也会用电脑打字了”
在该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正在熟练地敲击电脑键盘,他们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也会用电脑打字了!”
在这个仅有100多个学生的山区小学,电脑成了一个凝结着爱心的缩影。
孩子们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曾都区教育局资助中心的支持下,学校每个在校住宿生都享受到了国家“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在区教育局电教站的帮助下,学校开启了“班班通”,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在李小龙先生的资助下,学校教学和住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新世纪购物中心的关爱下,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了学业;在马路先生和妻子的帮助下,许多学生每年都拥有了自己崭新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在校内,师生结对帮扶,校长甘国兵等学校领导、教师,每人都有一名帮扶对象,他们每学期初都给所帮扶的学生购买各种学习用品及衣物。这些来自校内外的点点滴滴的爱心,汇聚成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甘泉,滋润着每一个山里娃的心田。
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曾都区万店镇希望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山区小学。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似乎总与 “希望”二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位于曾都区万店镇与随县殷店镇交界的山区,地处先觉庙水库上游。学校从建校至今已历经六十余年风雨,校名也几度更改,原名为“娘娘庙”小学,后来相继更名为 “新中耕读中学”、“新中中学”、“新中中心小学”,1987年又因行政区域调整更名为 “随州市岩子河新中中学”,1997年经省青基会授牌命名为 “随州市岩子河希望小学”,后又因行政区域变更更名为 “万店镇希望小学”。期间由于区域调整等种种原因,学校一度与上级希望工程组织失去联系,校长甘国兵于2010年春在曾都区团委书记李宁的帮助下,重新与省青基会取得联系,重新回到了“希望工程”的怀抱。学校在与李小龙先生签订援建协议后,被重新命名为“曾都区万店镇新世纪希望小学”。
师爱无声不负各界重托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的教师更意识到自己肩头担子的份量,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负各界爱心人士的重托。
该校在“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历程中,已锤炼出一个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极具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在这为数不多的十几人的教师队伍中,有着像黄世国、屠礼忠一样为这片热土默默奉献直至退休后仍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老模范,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见证着学校成长的足迹;有像周津、聂太银一样远离家庭、不辞辛苦来学校支教的中坚力量,是他们用坚毅的脊梁扛起了希望的丰碑;还有像邹磊一样刚从大学毕业就远离城市,带着满腔热情来学校资教的后起之秀,是他们用无私和博爱撑起了孩子们的一片蓝天。邹磊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又刚二十多岁,本可以在外面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他却放弃了城市的繁华选择了山区的偏远和艰苦,无暇考虑婚姻大事,义无反顾的和山里娃们打成一片。教室里有他满腹经纶的讲解,操场上有他龙腾虎跃的身影;一套套虎虎生风的拳路、一声声谆谆善诱的教诲,使他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孩子王”,他说:“这里的孩子太可爱了,太需要爱了,跟他们在一起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爱,怎么去爱。”
正因为有了一个个爱心人士的支持,有了这一批园丁永不言弃的坚守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才有了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有了希望小学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