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好人榜
余庭洋:“送水老人”滋润干渴村庄
2014年8月20日早5点,随县吴山镇金成村三组周家冲,“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
54岁的余庭洋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到村头的机井旁。他拿起抽水管,把抽出的井水注进拖拉机上的大塑料桶里。不到10分钟,塑料桶已经注满,余庭洋发动拖拉机,开始挨家挨户送水。
周家冲户户有水井,共36眼,自春上开始,35眼井滴水无存。村头的一片野生葡萄园里,有两眼新打的深井,水源充足。金成村和葡萄园老板商定,村里掏钱购买水泵抽水,村民免费使用,周家冲有了救命水源。水源有了,可村民们挑水却不容易。这里有20余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年长的已80多岁。热心肠的余庭洋就开始给这20余户送水。一辆手扶拖拉机,一个可装约1吨水的塑料大水桶,是他送水的全部家当。手扶拖拉机和用油都是他自己的,塑料桶也是他专程去枣阳花300多元买回的。
80岁的姚发海,子女都在广东打工,家里就剩老两口,年纪大了挑不动水。“要不是余庭洋送水,吃水真比吃油还难。”
“春上就开始送水,自己往里贴油钱,真是好人啊!”毛永香夫妇看到一桶桶水送进家门,反复念叨余庭洋的好。
当时针靠近7点,余庭洋当天送水完毕。20余户留守家庭的水缸,都是满满的。余庭洋说,他两天送一次水,保证这20多户有水用。算下来,他从4月份开始送水,几个月共送水100多吨。
付洪刚:用“热血”为生命加油
“我献血的初衷就是简单的想帮助别人。”无偿献血志愿者付洪刚说。34岁的付洪刚自2007年开始,无偿献血数十次,机采血小板47人份。2008年,获广东中山献血奉献奖铜奖;2012年,获随州市献血奉献奖银奖;2013年,获随州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
2007年他在广东中山市打工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步行街看到有献血屋,就毫不犹豫的进去献了200毫升全血,临走的时候顺手拿走了献血屋的宣传资料进行学习。他了解到还可以通过献血小板来挽救动手术的危重病人,就填了表送到中心血站,在经过工作人员的严格核查后,没过多久就如愿献上了血小板。随后的日子里,他每隔一个多月就去献一次血小板。
谈到第一次献血的心情,付洪刚说:“看到身边比自己年长的人都在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我想自己是个年轻人,献血更应该义不容辞。”
2008年汶川地震,付洪刚动员了身边的工友一起去献血帮助灾区的人们,同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09年回到家乡的付洪刚跟家里亲戚朋友说了在外献血的事,并表示回家更应该去献血。他去中心血站献血小板,当时血站的设备还很落后,需要两个手臂同时插上针头来采集,而且要保持姿势2个小时不动弹。虽然感觉很辛苦,但是想想等着急救的病人,他始终认为值得这样做。
在自己坚持献血的同时,他积极向亲戚朋友宣传献血知识,亲友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都成了献血站的“后备军”。
随州孝星榜
罗翠芝:好媳妇悉心奉养96岁婆婆
罗翠芝,现居住在草店子街123号,其婆婆丁桂珍,今年已96岁高龄。因罗翠芝丈夫长年在外工作,老人的生活起居及女儿的学习教育全部由罗翠芝一个人承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每天穿戴干净,双眼有神,身体硬朗,还能做点简单的针线活。老人经常说:“幸亏我有个孝顺的好媳妇,现在生活这么好,我要努力活到一百岁。”
顾德凤: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
顾德凤,现居住在草店子白银巷91号。顾德凤的丈夫王明全,生病瘫痪在床十几年,完全丧失劳动和行为能力。王明全是老党员,在生病初期,由于一下子接受不了身体的变故,脾气变得很暴躁,顾德凤默默忍受,毫无怨言,在她的精心护理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王明全渐渐调整好了心态,家里生活过得幸福起来,在草店子辖区内,经常会看到顾德凤推着王明全走在街边,王明全的脸上满是笑容。
随州诚信榜
陈大林:诚实经营赢市场
陈大林是随县洪山镇双河街道的一名个体工商户,他几十年如一日诚信经营、照章纳税、热心公益事业、奉献社会,体现了一位普通个体工商户的高尚情操。
1988年,他白手起家,贷款20万元开始从事小百货经营。他服务态度良好,所售商品质优价廉,生意日渐兴隆。他善于把握商机,扩充业务,滚动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他的店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经营面积35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商品配送、仓储服务齐全。先后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35人次,其中帮助2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从事经营活动二十余年来,他始终坚持两条经营之道:一是注重商品质量,绝不经营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商品,保证所售货物货真价实。二是诚信经营、礼貌待人,从不坑蒙、欺骗顾客,做到了童叟无欺。
陈大林先富了,但他始终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热心参加捐资助学、救灾、拥军、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
2009年3月,陈大林所在商业街李阿姨下岗后,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陈大林得知情况后,主动借出一万元现金帮助他们在商业街开了一家拌面馆,经常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最后,李阿姨夫妇俩在他的帮助下,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他主动为灾区捐助现金1000元;为改变街道卫生环境面貌,给商业街社区捐款300元,为帮助贫困小学生,他先后为3名家庭比较困难的小学生免费送去铅笔、作业本、书包等学习工具……多年来,他累计为公益捐款近万元。
向诗德:带着家乡村民一起致富
2001年6月,向诗德创办了博佳服装厂,购买了几十台老式缝纫机,聘请了工人生产迷彩服等,年可加工服装10万套以上,产品在甘肃、福建等省和省内武汉、十堰、襄阳等地销售,可创年产值600万元,解决待业人员50余人。后来,除了生产迷彩服、被服、学生校服外,公司还开始生产羽绒服、棉袄等。
2012年,向诗德在长岭镇开了第二家分厂,2014年又开办了第三家分厂。公司现有职工180余人,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上交税收30多万元,事业在成熟中不断壮大。
向诗德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长岭镇福利院里的那群孤寡老人。每年他都会去看望他们,为他们送去慰问物资。十几年如一日,累计送钱、送物达5万余元。向诗德从没忘记自己的家乡同心村的发展。
2012年,他申请了650万元的贷款用于扩大公司规模、开拓新市场。他注册成立了广水市长岭镇同心村农民合作社,租用土地5128亩,开发种植油茶树2000亩,核桃150亩,胭脂红200亩,让同心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随州先锋榜
汪清华:一腔热血育桃李
汪清华,随州市长岗镇中学教导主任。从教13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长年担任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师。她在学校一直是一位学生最敬爱的老师,领导最信任的员工,教师最喜爱的同事,家长最放心的老师。她爱生如子,让留守儿童的天空充满欢声笑语;她勤于钻研,让生本课堂活力无限;她创新活动,让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她扎根乡村,用信念坚守一方圣土;她甘于平淡,用虔诚的心书写人生。
汪清华认为,做班主任工作能够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价值。她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在教学活动中,她注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每个人都能成才的信念。
汪清华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勤勤恳恳,从不懈怠。她精心备课,精彩上课,工作扎实,在她身上,凸显出一种敬业精神。语文老师上课比较容易,难的是批阅作业。她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学生作文交上来,绝不超出二天就要阅完。
汪清华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她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班里有一位特殊的学生,身体不好,家庭贫穷,但学习成绩很好,很要强。一次,他把同学的眼镜踩坏了,要赔100元钱,为此他偷偷地哭起来。汪清华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100元钱交给了他。那个学生的情绪也稳定了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考上重点高中。
她多次荣获全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2012年被共青团湖北省委评为 “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因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2014年荣获 “随州市青年教学能手”的称号。
党培育:关爱启迪每一个学生
党培育,现任教于环潭中心学校,英语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育、教学和学生身上。教学中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用心关爱教育每个学生,视生如子,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从不歧视学困生和纪律差生。相反,常常给予这些“双差生”更多关爱,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一思想融入到工作当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替他们排忧解难,疏导思想。以师表作风,示范行为,高度负责的人格魅力去关爱、感染和启迪每一个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他能够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髓,努力探寻适合各年级段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我校 “三阶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学中有变,方法灵活,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民主对待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他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在分组教学时,通过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上进意识,提醒优秀生寻找不足,激励学困生落实双基,迎头赶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教学从细从严,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充分发展,顺利完成了所任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并辅导所在班级的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四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随州英雄榜
景国宏:奋不顾身救大火
提起景国宏,广水市马坪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一个好人呀!”对于景国宏自己而言,救人的事迹数不胜数,除了在火灾中救人性命、挽救财产外,还搭救过挂拖在火车上的货郎、溺水的孩童。
马坪镇居民张从超家因电线老化引发火灾,呼啸的北风,迅速的点燃了阁楼堆放的大量易燃物品,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听到喊救火的声音,景国宏光着膀子、打着赤脚就跑到事发现场,一马当先,顶着刺骨的寒风,爬上房顶,在没有任何灭火器材的情况下,硬是用手掰断檩条,制造出了一个 “隔离带”,避免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他自己却被困在火里,不慎烧伤,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
2012年,景国宏被检查出了肝癌,身体大不如前了,可就是这样,景国宏仍然是救灾帮扶中的一名中坚力量。景国宏笑言:只要能有机会做好事,给大家办点事,我就高兴。